【摘要】行为是孩子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通过行为来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孤独症儿童由于在语言及认知能力上的发育迟缓,有时可能没有办法通过语言和正确的沟通方
行为是孩子与外界沟通的一种方式。孩子与生俱来就有通过行为来与外界沟通的能力。孤独症儿童由于在语言及认知能力上的发育迟缓,有时可能没有办法通过语言和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情绪,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延用或者建立一些行为与外界沟通。这些行为中,有些可能不适合他们的年龄,有些不符合社会规范,有些过于激烈、甚至于暴力,这些行为也就成了常说的“问题行为”。既然孩子是在通过行为表达他们的想法,要干预孩子的行为,首先就需要了解孩子在表达些什么;然后才能通过教导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语言或适当的行为)来帮助他们达到与外界沟通的目的。只有当正确的行为建立并巩固,问题行为才有可能被真正地取代,从而减少或消失。
孩子想要表达:我想要(某物)
实物强化行为通常发生在孩子所提的要求被拒绝时。当老师为了避免孩子哭闹而满足孩子所提的要求时,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被强化,也就是说在将来会更多地发生。例如:孩子要老师的三角板,影子老师说“先做练习,然后给你三角板”;孩子开始哭闹,并且行为慢慢升级,老师为了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给了孩子三角板。孩子因此学会了通过哭闹来得到物品。
这里的“实物”,并不仅限于看得到的东西,也可以是看不到的东西,例如,我要先做涂色后做串珠子;我想要坐在左面的位置上,我具上一楼的则所,我一定要报电梯的每一个楼层按钮都按一遍:我要第一个离开教室……很多时候,老师说孩子有非常强烈的控制欲望,希望事情以他所期望的方式发生,这些都归于“我想要”范畴。
那作为陪读家长或者影子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
在行为正在发生时,影子老师尽量不要与孩子有互动,不要试图跟孩子讲道理来说服孩子,也不要以讨价还价的方式用其他东西来满足孩子,当不得不阻止孩子的某些行为时,尽量不要用语言、不要有目光对视,尽量以身体的图隔和肢体上的辅助来阻止孩子的伤害性和破坏性行为。如果情绪较大时,带离教室等孩子的行为渐渐停止、情绪趋于平稳,这时可以安慰孩子,与孩子有一些互动,然后可以尝试要求孩子做一件极其简单的任务,比如去拿张纸中(擦擦眼泪),当孩子完成指令时,可以奖励孩子他喜欢的东西,但这个奖励的东西,不能是之前孩子要求的东西,它的“价值”即孩子喜欢的程度)也不能超过之前孩子要求的东西。
总之当行为发生时,不要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当孩子停止哭闹后给孩子其他喜欢的东西(但不能是比之前要求的东西更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