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我刺激类的行为,由于它的发生是因为内在需求的存在,并且一旦发生,需求就马上得到满足,所以对这一类行为的干预十分难。这一类行为的被动干预方法是阻隔,即阻止行为的
自我刺激类的行为,由于它的发生是因为内在需求的存在,并且一旦发生,需求就马上得到满足,所以对这一类行为的干预十分难。这一类行为的被动干预方法是阻隔,即阻止行为的继续。从正面干预的角度出发,对于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一般可以采用自我管理的方法进行干预。
自我管理,顾名思义是指由孩子自己来管理自己的行为。
要用这个干预方式,首先要帮助孩子建立自我管理的能力,然后才能让孩子通过自我管理来控制自身的自我刺激行为。所以,这种干预方式对孩子的认知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并且孩子自己也要有主动的意识和动力来改变或减少自我刺激的行为。所以这种方法不适合认知年龄小的孩子。
自我刺激行为的自我管理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高孩子意识到行为发生的能力;二是提高孩子在行为发生时的自我控制能力。前者是指孩子能在行为刚发生时就意识到自己正在从事自我刺激的行为,有的时候孩子也能在自己想要却还没有开始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就意识到;后者是指孩子在意识到自己正在从事自我刺激的行为时,能够马上停止从事该行为。比如:孩子意识到自己想要大叫两声,从而马上控制住自己的行为,通过主观意识告诉自己“现在不能叫”,而不从事该行为。又比如:孩子有咬指甲的习惯,在进行自我管理训练后,孩子能在把手指伸进嘴里甚至放到嘴边时就意识到自己正在从事的行为,主动地去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停止该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