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孤独症孩子的教育进程中,帮助他们掌握复句的使用,是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却又充满挑战的一环。今天想和同样投身于孤独症教育领域的朋友们,深入
在孤独症孩子的教育进程中,帮助他们掌握复句的使用,是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却又充满挑战的一环。今天想和同样投身于孤独症教育领域的朋友们,深入分享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关键要点。
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情境是一种极为实用的方法。对于孤独症孩子而言,抽象的语法概念往往难以理解,而具体生动的情境则能为他们搭建起理解的桥梁。比如,在教授带有“也”的复句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场景,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水果的时刻,就是绝佳的教学时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并说道:“爸爸吃苹果,妈妈吃苹果,我也吃苹果。”通过这样直观的演示,让孩子初步感知“也”在复句中的用法。之后,不妨再将人物顺序进行改变,如“妈妈吃苹果,我也吃苹果,爸爸吃苹果”,反复进行练习,强化孩子的记忆与理解。同样的道理,对于带有连词“还”的复句,我们也能通过精心设置情境,让孩子在实际情境中去感受和领悟,比如在整理玩具时,引导孩子说:“这个玩具要放在盒子里,那个玩具也要放在盒子里,还有这个小玩偶也放在盒子里。”
多向孩子提问,也是助力他们学习复句的有效策略。通过提问,激发孩子的思考,引导他们组织语言进行回答。例如,我们可以问孩子:“今天还有哪个老师也去了公园?”此时,孩子可能需要在脑海中回忆当天去公园的老师都有谁,然后尝试回答:“有xx老师,有××老师,还有××老师。”一开始,孩子可能回答得并不流畅,或者存在一些表达上的问题,这时候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给予积极的鼓励与引导,帮助他们逐步完善回答,从而掌握这类复句的表达方式。
而在学习因果复句时,我们可以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和行为入手,从回答“为什么”开始进行教学。当孩子要求抱抱时,我们不要立刻满足他,而是问他:“为什么想要抱抱呀?”同时,另一位指导者可以在旁边给孩子作出示范:“因为我累了,所以想要抱抱。”让孩子进行模仿。随后,不断重复这样的练习场景,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孩子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会逐渐加深,也能更加顺利地运用因果复句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两个关键要点。一方面,儿童句子结构的发展与语言的其他方面,如语音、语义、词汇以及表达能力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帮助孤独症孩子完善句子结构的同时,我们绝不能孤立地进行教学,而忽略孩子对语义、词汇的理解。只有让孩子全面地掌握语言的各个要素,他们才能真正灵活自如地运用复句进行表达。另一方面,句子结构的发展与孩子整个心理过程,尤其是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在教授语言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重提高孤独症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做到一边教语言,一边教思维。比如,通过引导孩子理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组织分类练习等方式,来锻炼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这对于提升孩子的语言综合运用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教育孤独症孩子是一场充满艰辛与挑战的漫长旅程,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来之不易。在教授他们学习复句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耐心、细心与爱心,用科学的方法和持续的努力,为他们打开语言表达的大门,让他们在语言的世界里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