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幼小衔接对于特殊儿童,也同样重要。
壹·特殊儿童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两个教育阶段的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幼小衔接对于特殊儿童,也同样重要。
从上课的形式来看
学前特殊儿童的学习基本都是家长作陪和参与辅助,学生的需求能得到及时的满足,到了小学阶段,特殊儿童需要独立的适应学校的生活,课堂常规需要学生自己独立遵守,日常生活中,学生需要自己去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在校园中,我们会发现,一些特殊孩子即使到了初中阶段也需要家长一直陪读,甚至到毕业。对于他们来学,基本的学校生活都无法适应,更何况以后独立的适应社会生活。对于这类特殊儿童,我们要做的是想办法让孩子独立,而不是一直家长辅助。
从教学的内容来看学前特殊儿童上课的内容偏于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到了小学阶段,教学的内容开始走向文字的认识和运用。由于特殊儿童的学前阶段,国家没有出课本和教材,这就导致,很多的老师会将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提前放到学前班的课堂上来教学,导致孩子在学前阶段的学习就很吃力,甚至开始逃避,畏惧学习,导致特殊儿童厌学,上课不认真,放弃的一种内心行为,甚至诱发一系列的行为问题。
从教学的方法来看
学前特殊儿童的课堂主要以游戏活动和操作类为主,发展学生的大动作和动手操作能力,到了小学阶段,教学以讲授和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前特殊儿童,大部分的时间还是和家长生活在一起,家长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较大的误解,过于强调知识的学习,疏忽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最终还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效。
基于以上关于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和小学阶段教育的三点的不同,以及目前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工作出现的问题,
学前特殊儿童的衔接教育成功与否直接影响了日后特殊儿童的长远发展,学前特殊儿童的衔接问题将刻不容缓!!!
贰·学前特殊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特殊需要儿童,无论生理和心理上,特殊儿童都存在很多共性。学前特殊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幼儿期,其身高,体重都在不断的增长,基于特殊儿童的遗传与后天因素会导致一些特殊儿童的行走出现缓慢发展的状态,脑瘫儿童的行走发展更为困难,导致脑瘫儿童的骨骼发展会出现畸形,扭曲,骨骼的结构不匀称。在心理发展上,特殊儿童的发展也是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根据皮亚杰的心理发展四阶段前运算,感知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来看,我们的学前特殊儿童处于感知运算和前运算阶段之间。
视觉特点:学前特殊儿童一般很难或不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微小的差异。
听觉特点:学前特殊儿童的听觉比较迟钝,不能对注意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听觉的分辨能力差。
触觉特点:学前特殊儿童对软硬,冷热,材质的区分无明显的辨别能力。
注意力特点:学前特殊儿童注意力的广度狭窄,注意的分配能力差,注意的稳定性差,注意的转移不够灵活。
思维特点:学前特殊儿童的思维停留在形象思维阶段,对名词的理解停留在具体的实物上,他们能很快的记住“老师,同学,苹果”等词,但是对于“时间,工作,快乐”等就很难理解。
叁·博爱融合:学前融合+幼小衔接
融合教育课程以幼儿园、小学为教育场景,让学员以融合的方式进入班级,接受班级教学与生活常规训练。在融合教育过程中。通过影子老师与班级老师给予学员积极行为支持、社交支持、生活技能支持、游戏技能支持、同伴支持、学业支持促进学员的社交能力、生活处理能力、学习技能、游戏技能提升。逐步达到影子老师撤离,学员自主跟随班级各项活动,适应社会生活为目标,帮助学员真正融入普通教育与生活环境。
联系我们:19330276803(微信同号)
校区介绍: